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

中国炉具网    作者:何兰生    来源:农见度    日期:2021-12-21 10:44:30    浏览:798
100

        炉具网讯:近日,央视网、新华社《半月谈》等媒体都报道了“八旬老人烧柴取暖被封炕”的新闻。新华社《半月谈》评论员文章说:“本是好事的‘煤改电’,再次遭遇百姓无暖可取的尴尬。”——这让人想起新华社《半月谈》2021年年初报道的“煤改气改成电褥子”的新闻。今天特发2021年1月笔者的一篇旧文《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

        寒潮凸显活着的不易

        这个冬天有点冷,不是一般的冷,几十年未见的寒潮。晚上开车的时候,从后视镜往后看,路灯下,汽车尾气都似乎冻成了冰体;马路上,车过后,一团团白烟往上蒸腾;打开车门,感觉耳朵立即硬了,一拨楞都怕折断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听说好多地方水管都冻爆了,随之就听到一阵忙乱,急急地找水暖工的声音。天真冷啊!人们在感叹的同时,心里还是放松的状态:进水好啊,进水进财,明年要发财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小康人家这样乐享生活,即使水管爆裂,也只当作生活的一点皱纹,甚至还能在这皱纹里生发出吉祥如意的联想。这真是,幸福的人生,总能发掘出美好的意义,平静是岁月静好,波澜则是生活多姿。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是生活的人生,也有人只是活着的存在。环卫工人在寒潮中还要顶风扫雪,快递小哥在雪夜后还要逆风跋涉,社区菜贩在黎明前还要运回蔬菜,想到他们艰难的人生,也想到他们在艰难中的坚韧,不由得感叹生活真的不易。

        人生多难,但有的人更难。也曾想,那些白天在街口处、在天桥上、在桥洞里、在马路地下过道中,卖杂货、卖手艺、卖艺术,甚至卖惨的人,那些闻见风吹草动就能卷起东西、拎起包袱撒丫子跑的人,在这个几十年未见的寒潮中,在风吹进骨、冻得掉耳朵的雪夜里,都去哪里了?当然,凭理智想,他们肯定有自己的住处,但在感觉里,他们好像一直就是这闹市中的存在,他们也一直都在这角落里蜷缩。

        没有比寒冷更能让人煎熬了。我也曾在数九寒天赤脚下泥塘,知道寒冷是一种怎样的滋味。那种开始像无数根细针同时扎进肌肤的刺痛,那种接着是密集刺痛后的整体麻木,那种后来是失去感觉的沉重和用上躯移动双脚的笨拙,那种最后是温暖回归、知觉恢复时的一碰就痛,这就是想起来就怕的赤脚入寒塘,也就是我对寒冷认识的心理烙印。

        也正因为有这经历,对穿着齐腰胶靴在冬天的水塘中挖莲藕、采水芹的农民,我都心生一份悲悯和敬重。那些农民,不是一次两次,是整个冬天,甚至是多年下来,都是整天在深水里作业,低头佝腰,双手入泥,水里跋涉,就为了多挣几个钱,让全家老老少少能活着,也让乐享生活的人们能吃上排骨炖藕、清炒水芹。那些对生活幻灭、对人生悲观的人,最好来感受、感受这挖藕采芹的寒冷。也许寒冷后的温暖回归,会医好他们的幻灭和悲观。

        克服寒冷是人类一步步从自然走出来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从躯体覆盖到洞穴栖身,从草庐庇护到楼宇宿息,从红泥火炉到空调暖气,柴草点火、煤炭燃火、煤改气天然气烧火、电力热火,文明的发展,加速了人对寒冷的逃离,固化了人对温暖的依赖,也自然而然地让人觉得,寒冷再也不是什么问题。

        煤炉子和电褥子成为大冷天的热词

        但是,还真的不能说寒冷再也不是问题。发达如美国,也每年听说有流浪汉冻死街头。随着物质的发展,人对寒冷的抵抗能力只会减弱,对寒冷的敏感只会增强。寒冷将成为幸福感的关键变量。屋外天寒地冻,屋内温暖如春,那是怎样一种幸福!是不是越冷越好,越有幸福感?屋外滴水成冰,屋内温度如冰,那又是怎样一种痛苦?是不是恨不得这日子赶紧过去?哪里还有什么幸福感!难怪说,冷暖是基本民生,幸福从暖和开始。

        这个冬天,据说是几十年未见的冷冬,网传某地煤改气没收老百姓煤炭、拆老百姓取暖炉子,导致老百姓挨冻。但这网贴后来证实所言不实。新华社《半月谈》在2021年1月9日《村干部冒着严寒强拆百姓取暖煤炉?事实真相考验基层治理智慧》文章中报道,“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当地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清洁取暖煤改气改造工程,目前已实现镇域全覆盖,收缴煤炉、煤炭工作遵循协商自愿原则,且在收缴前已保证气源接入或电暖设备正常运行,不存在老百姓挨冻的情况。”

        说煤改气导致老百姓挨冻,肯定不是事实,但从这段报道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蛛丝马迹:虽然是遵循协商自愿原则,但收缴煤炉煤炭的行为是事实;虽然收缴前保证气源和电暖设备正常运行,但使用价格增加也是事实。当地3年前就开始煤改气,而且已经实现了镇域全覆盖,按说当时就已经完成了煤改气工程,为什么现在又进行收缴煤炉煤炭工作呢?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煤改气之后,当地一些群众因为某种原因又开始烧煤。所以当地就发生收缴煤炭煤炉行为?

        事实也正是如此。还是《半月谈》的报道:虽然当地对群众有煤改气用气用电补贴,但因取暖体验不好,取暖成本高,以致当地村民对清洁取暖项目接受度不高,一些村民开始悄悄燃煤取暖。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天然气价格2.75元一立方米,一般的40平米的房间每天需15立方米,一个月的价格在1200元左右,煤改气取暖4个月需要4800元。烧煤的话,取暖还能延长一个月,但是价格则要便宜得多。还有网友反映,夜里冷醒了,发现室内温度只有2度,有的农民只好用起电褥子。

        虽然网贴所言与事实不符,不存在群众挨冻的情况,但群众对煤改气项目接受度不高则是事实。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好的清洁工程,群众接受度不高?是群众不知道是好事吗?是群众不愿意清洁取暖吗?显然不是!谁愿意烟熏火燎?谁不愿意窗明几净?谁又不想又清洁又暖和?但如果要农民因为清洁多花钱,农民就不愿意了。

        不是农民抠门,也不是农民只知道活着、不懂得生活,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农民缺钱!清洁取暖成本比烧煤高很多,农民当然愿意选择便宜的。清洁固然是人之所想,暖和当然是人之所需,既洁又暖,也自然是人之所愿,但在钱面前,一切都要让位,清洁也只能退后。试想,一个农民在当地打个小工,一个月也就两千元左右,你要他一个月付出1200元的清洁取暖费,是不是让他很肉疼?烧煤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

        农民因为用不起清洁取暖煤改气,而不得不用起电褥子,绝不是清洁取暖工程的初衷。电褥子在这里是一个意象和暗喻,它是清洁和暖和兼顾下的某种“两全其美”,或者说妥协。

        是不是缺少了点共情心?

        收缴煤炭煤炉,虽然是协商自愿,也就是说,跟群众协商了,群众也自愿了,收缴前天然气也接上了,用电设备也是正常的,只要一点或一扭开关,就能取暖。怎么可能导致群众挨冻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为什么群众还要偷偷摸摸地烧煤呢?当初不是协商自愿煤改气了吗?用气用电设备都没问题,一点一扭开关就可以的事,群众为什么不呢?如果你想不通这个问题,根子上还在于你缺少共情思维。

        没有把自己摆进去。也就是没有把自己代入。跟农民打交道,如果能把自己当农民,或者说把自己当作当事人,凡事从农民的角度想一想,想一想农民会怎么想,想一想农民会怎么反应,想一想农民会承受什么结果,想一想农民能不能承受结果,我们做事可能就能符合农民的实际,起到好的效果。

        如果把自己摆进去了,我是一个农民,一个月就2千块钱收入,有老人小孩,老人身体还不好,孩子还在上学,原先烧煤,一个月花多少心中有数,虽然也花钱,但冬天取暖跟吃饭是一样的,省不掉的。现在改气改电了,钱一下子多花一大堆,虽然有些补贴,但还是多花钱了,补贴也不是一直补下去,你说我是什么心理?肯定是不愿意吧,但我是好公民,听政府的话,政府要改气改电,我再不愿意也会服从,但我心里始终是不痛快的。如果政府给我再选择的机会,我肯定还是选择煤,毕竟煤便宜。如果干部都这样把自己当农民,把自己当自己工作的对象,感同身受一番,将心比心一下,代入摆进去一通,你的决策会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做法简单了、不符合实际、效果也不好?

        没有把自己摆出来。摆进去还得摆出来。一个干部在把自己想象成农民之后,在做涉及农民的决策时,就离符合实际不远了。之所以说不远而不说到达,是因为,光摆进去还不够,还得摆出来。所谓摆出来,就是恢复到决策者的位置,针对农民的想法、农民的实际、农民的愿望,做出让农民满意的决策。当然,有人会说,要那样,是不是就成了农民的尾巴,什么事都听农民的,都让农民满意,那还要我们干部干什么?农民希望清洁取暖煤改气不花钱,甚至还发钱才好,你有那么多钱吗?这话不是这么说,要我们干部干什么,就是要我们从农民的需求和实际做决策,把农民的事情办好。说农民希望清洁取暖不花钱,这是抬杠!谁不希望不花钱?但农民并不是不讲道理,天下哪有掉馅饼的美事?农民比我们更懂这个道理。

        把自己摆出来后,就得想方设法解决农民的困难,找到兼顾的办法,采取渐进的步骤,用引导的思路,既让清洁工程不耽误,又使民生大事不影响。一方面,要在稳定现有补贴的同时,尽量延长过渡期;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甚至探索清洁工程本身所蕴含的、衍生的增收机会。这才是摆出来的重点,是真的摆出来。

        没有把自己摆边上。摆进摆出,最终还要把自己摆一边。所谓摆一边,就是淡化自己的长官意识、主观意识、自我意识,少考虑自己的政绩,少把自己当回事,做工作少考虑自己利弊,多想着农民得失。如果干部做到把自己摆边上,就不会只想着自己的工作进度,而不顾农民愿不愿意、同不同意。

        从农民想,帮农民想,为农民想,就是我们的共情心。

        都是一根筋吗?

        基层工作难做,基层干部难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这都不假,我们当然要体谅基层干部的难处,理解基层工作的痛点,但这并不表明,基层工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潜力,基层干部没有提高的空间。说实在的,基层工作确实存在一些简单化思维,我们也固化了对基层干部的制式认识。那种认为基层工作就只能一刀切,基层干部来不了温良恭俭让的观念,都是缺少系统思维的表现。

        做事抓不住重点。做事要有重点,做农村工作更是如此。可能有人说,谁说我抓不住重点?煤改气就是重点,清洁工程就是重点工作,就是重点任务。说我抓不住重点,真是冤枉!为了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我是五加二、白加黑,遭白眼,被人骂,累得跟孙子一样,你怎么能说我抓不住重点呢?这话听起来很委屈,但我还是要说你没抓住重点。怎么讲?清洁工程当然是重点工作,但这重点再重点,也没有民生重点吧?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初心和归心,是前置和结论,其它的重点当然也是重点,但那重点是做好了民生之后的重点。一个是前置重点、根本重点,一个是衍生重点、次级重点,你说哪个重点是重点?就凭这一点,就看出你抓不住重点。

        任何时候,做任何决策,都不能忘记民生,都要把农民的意愿、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意见放在重点位置,作为根本要求。有些事,如果农民有意见,对农民有损害,这些事就不能做;有些事,对农民有益处,但农民难接受,这些事就要缓办慢办,待做通农民工作后再办。这就是做农民事情的重点。

        做事顾不了两点。有的人做事知道抓重点,但他抓重点抓成了一点,这就是把辩证法的重点论变成了一点论。世间只顾一头的事好做,难的是顾两头甚至多头。我们学习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式,“既要,也要”,“既要,又要,还要”,看似是制式语言,面面俱到捣糨糊,但其实是辩证法的精义,是我们做每一件事要努力做到的。这每一个“要”,都是我们对工作的态度,都是我们对人的看法,进退起伏之间,都关乎不同人群的利益消长,可不慎乎!

        两点论要求我们,要有统筹协调思维,有纲举目张意识,有包容融合情怀,只有在坚持重点论的基础上做到两点论,我们才能统合利益不同、诉求不同,才能做大共同、共享大同。具体到煤改气工程,我们就要有两点论思维,既要算环保账,又要算民生账;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政治账,归根结底要在算好民心账的前提下,让各类账目在会计簿上都秩序井然、各归其位。  

        做事做成了焦点。忘了重点,疏忽两点,最后必然是重点成不了重点,两点变成一点,最后还把自己变成了焦点,这是最糟的结点。一些地方,一些人,之所以形成舆情事件,排除客观原因,很多都是辩证法没学好,做事说话,既不讲重点也不顾两点,更谈不上统筹多点。看看这些年的焦点事件,都可以作为活教材来研读。

        做人不能一根筋,做事更不能顾头不顾尾。根本之策,就是恶补辩证法、靶补系统论。

        说懒政是轻的

        这些年有一个词叫懒政。其实,所谓懒政,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说法。懒政这个词的亮点在于“懒”,这个“懒”字很传神,它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懒”是懒惰,是慵懒,是不想干事,是图省事,是赶紧办完事好歇着,是做事不管不顾只图自己舒服,是不关心做事结果,是我舒服了哪管洪水滔天。就如煤改气改成了电褥子这类事,起码就是懒政。

        这懒政是放弃精准,一“切”了之。决策从来都讲从实际出发,讲实事求是,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这些话我们从上学时就在学,工作中年年都在讲,我们自己写文章谈体会,也都把这些话挂在嘴上,落在纸上,可为什么一做起事来就忘记了呢?是不是我们只把它当作话术,而没有真正入脑入心?

        就说清洁取暖工程吧,政策明明是“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电则电”,一个“宜”字就是从实际出发的意思,为什么不按照“宜”字精神来办呢?还是一个“懒”字作怪。真要落实“宜”字要求,起码得研究什么是“宜”,得找到本地的“宜”,甚至还要创造自己的“宜”,那多费功夫啊,还有很大的决策和施政风险,谁知道我作出的“宜”是不是真的“宜”,如果我决策的“宜”不是“宜”,那我不就要承担风险吗?与其慢慢研究如何“宜”,不如一刀下去嘎嘣脆,“切”不好,好歹落个雷厉风行、执行力强。这就是懒政的一“切”了之。

        这懒政是矛盾的上推下卸,是把问题下移、怨气上引。所谓上推下卸,就是当群众有意见时,跟群众说,这不是我要这么干,我其实不想这样干,我其实跟你们的想法一样,是上面非要我这么干,我是没办法;而当上级不满意时,就说我也不满意,我完全赞成坚决执行领导的意见,无奈下面群众不听话,有些干部不配合。如此一来,必然是事情办不好,问题迟迟解决不了,最后都堆积到基层,形成民怨的“堰塞湖”;而当群众有情绪有不满,则明里暗里撇清自己,说问题不在我,是上级的要求,从而让群众对上级有意见,甚至有怨气。这种懒政,就不是简单的“懒”字可以形容了。

        这懒政说穿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极品”。它以执行上不打折扣的名义,层层加码,夹带私货,表面上执行力一时无两,实际上是通过把正确的政策推到极端,以反讽的效果,达到其不执行政策的目的。在这过程中,他始终以正确的执行者自居,始终处于四处讨好的位置,你一时还真挑不出他的毛病。这正是这种懒政的危害和可怕。

        如果要深究这些问题,就不仅仅是懒政可以形容的了。所以说,煤改气改成电褥子,说懒政是轻的。

        原标题: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 | 何兰生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