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山西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中国炉具网    作者:清洁取暖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日期:2023-01-06 11:26:46    浏览:798
100

       炉具网讯:近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四五”时期,晋中、运城、临汾、吕梁等汾渭平原城市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有序推进氢能、甲醇、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和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国家要求,有序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力争实现全省平原地区散煤清零,研究制定清洁取暖补贴延续政策。巩固和提升清洁取暖改造成果,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治理力度。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牢牢把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

       (二)工作原则

       ———保持战略定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攻克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突出“三个治污”,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贯穿于污染防治攻坚战全过程,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落实系统观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强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设区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9微克以下,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降至每立方米70微克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5%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驻”,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1.3%,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地下水环境国控考核区域点位Ⅴ类水体比例不高于6.67%,实现“绿水长清”,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固体废物治理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实现“黄土复净”,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黄河中游和京津冀重要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土净田洁成为常态,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美丽山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四)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制定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焦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重点排放行业将绿色低碳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省级碳减排项目库,鼓励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支持自愿减排项目取得经济收益.积极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行动,不得直接排放高浓度瓦斯.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五)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煤炭开发规模,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四五”时期,晋中、运城、临汾、吕梁等汾渭平原城市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开展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积极布局高参数先进煤电机组,原则上不再新增燃煤自备发电机组,支持燃煤自备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有序推进氢能、甲醇、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推进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和光伏发电多场景融合开发,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国家要求。

       (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对拟建、在建和已建成的“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区域禁止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聚氯乙烯、烧碱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基本完成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新型煤气化工艺改造,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积极推进火电、焦化、钢铁、建材、有色、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建设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到2023年年底前,退出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以及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其他焦炉。

       (七)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行业要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强制执行范围,新增重点行业企业全部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现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打造绿色供应链,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重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统筹推进再生水分质利用,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八)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动城市(县城)建成区及周边污染企业有序搬迁退出,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九)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建立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学校、机关、社区、家庭试点建设。

       三、锚定“蓝天常驻”,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聚焦秋冬季污染,深入实施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有序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力争实现全省平原地区散煤清零,研究制定清洁取暖补贴延续政策,巩固和提升清洁取暖改造成果,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治理力度,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化太原及周边“1+30”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内12个县(市、区)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率先开展钢铁、焦化行业企业深度治理,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焦化行业干法熄焦工艺升级改造,火电行业在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基础上,逐步推进深度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监测预警和空气质量分析研判能力,健全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重污染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差异化管控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9%以内。

       (十一)深入推进臭氧污染治理。

       (十二)持续抓好移动源污染治理。

       (十三)强化大气面源污染治理。

       (十四)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四、锚定“绿水长清”,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五、锚定“黄土复净”,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六、锚定“青山常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七、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二十七)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监测监管、评估论证、评价惩戒体系,建立健全重点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推进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

       (二十八)防范重点领域环境风险,开展涉危险废物企业、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环境调查评估,强化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监管.制定实施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制定实施山西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严格依照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内容,落实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实施山西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和管控方案,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落实重金属总量控制与减排任务,到2025年,全省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3%。

       (二十九)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八、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现代环境治理水平

       (三十)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政策,启动“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等领域立法,制定修订一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土壤、固体废物处置等技术规范类标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案件线索筛查,及时核查办理并启动索赔,加强重大案件跟踪督办,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各设区市制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完成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

       (三十一)以市场化方式深化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探索设立山西省绿色发展基金和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基金,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环境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开展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加快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落实差别化电价、阶梯水价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推动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完善涉税信息平台,加强数据采集、处理、交换,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

       (三十二)加大生态环境资金投入,市县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重点支持散煤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等领域.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通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破解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等难题,深入落实财政部等四部门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补偿。

       (三十三)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工业园区、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改造,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推动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加快推进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补短板项目建设,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立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