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秘书处

甘肃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中国炉具网    作者:清洁取暖    来源:武威市人民政府    日期:2022-09-02 08:56:24    浏览:1193
100

        炉具网讯:近日,中共武威市委办公室、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以入选全国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支持城市为契机,三年实施清洁取暖项目72项,投资44.07亿元,实施热源清洁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821.3万平方米,惠及城乡居民17.76万户。到2024年,城市、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6.4%;城市、县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分别达到100%、90.4%,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

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中共武威市委办公室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武威军分区,各人民团体,中央、省属在武各单位:

        《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武威市委办公室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3日

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1〕37号)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办发〔202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为统揽,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均衡发展、创新引领的原则,聚焦建设“六个新武威”目标,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

        到2025年,全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逐步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全市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城乡协调绿色发展体系

        1.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立足全市自然地理格局、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以“双评估”“双评价”等专题研究为基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系统确定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承载能力、配置方式和管控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生态修复、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积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完善城市(县城)空间结构。健全城镇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合理确定城市(县城)人口、用水、用地规模,以及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强度,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规划建设,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相适应。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把处理遗留问题、满足现实需求同考虑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统筹起来,按照创建“德城、文城、绿城、清城、智城”目标,加强城市住房保障、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社区生活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处理好城市改造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并重,把公共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将城市设计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协调城镇、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完善城乡建设绿色机制。以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为目标,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机制,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加强风貌管控,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统筹全域、全要素。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做好空间保障。加强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格实行资源开发强度和总量“双控制”,整体谋划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切实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4.完善城乡建设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三类空间—规划分区—用途结构”为主的三级国土空间管控体系,落实规划环评要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策略、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策略、土地内涵挖潜和整治再开发策略、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盘活闲置低效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后代留下更多蓝天,给建设留下科学空间。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抗震等安全管理,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应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队,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城市(县城)建设绿色转型

        5.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镇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实施《武威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改造老旧小区729个49592户。到2025年,改造建成城市(县城)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以及2001—2005年建成确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6.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2022年,建设市政道路18条,打通“断头路”9条,整治背街小巷28条,建设城市(县城)停车场13个,新增公共停车位6000个以上。开展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一难两乱”专项整治,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建设充电桩。新建居住社区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原则上不低于1:1.1。新建建筑按规定比例建设充电设施,公共停车场不低于配建停车位的10%,居住类建筑达到配建停车位的10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建一座公共充电站。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科学施划路内停车泊位,鼓励错时共享停车,加快完善居住区停车环境。到2022年底,城市(县城)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实现“一顺一活一扩一降一升”阶段性目标。建设公共交通场站,优化公交站点布设。加强道路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争创全国无障碍环境市。(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一难两乱”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7.推进供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快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加强城市供水安全监管,编制、修订城市(县城)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析城市(县城)供水风险,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分级分类完善应急措施,有效应对城市(县城)供水突发事件,保障城市(县城)供水安全。加快城市(县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实施凉州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建、凉州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民勤县城区供水管网暨蓄水池建设、古浪县中水回用、天祝县岔口驿至城北新区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到2025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持续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2%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健全防洪排涝设施,逐步消除易涝积水区段,实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设施。建设排涝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确保与管网排水能力相匹配,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黑臭水体防治,继续保持城市(县城)无黑臭水体。(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8.推进城市(县城)绿地倍增行动。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着力加强城市(县城)公园绿地、小游园、景观带以及道路、居民小区绿地建设,打造花园中的城市。遵循自然规律,坚持适地适树,推进城市绿化由扩量向扩量提质并重转变,切实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建立城市(县城)园林绿化电子数据库,着力提高城市(县城)绿地建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2022年,新增城市(县城)绿地50万平方米,提质改造绿地4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标,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9.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合理选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海绵型设施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制定城市开发边界和水体保护线,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推进雨水源头减排,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保护城市山水环境和整体格局风貌,完善堤线布置和河流护岸工程,合理建设截洪沟等设施,优化天马湖防洪景观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杨家坝河与海藏河水系生态综合治理系统,实现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协调融合。到2025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保持在10%以内,5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0.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以入选全国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支持城市为契机,三年实施清洁取暖项目72项,投资44.07亿元,实施热源清洁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821.3万平方米,惠及城乡居民17.76万户。到2024年,城市、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6.4%;城市、县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分别达到100%、90.4%,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1.推进城镇电力燃气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配电网建设和运维管理,提升配电网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自动化技术和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等开发与应用,减少电网输运损耗,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加强天然气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监管,积极争取国家对城镇天然气管网资金支持,补齐天然气供需短板,优化区域天然气供给结构,不断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2022年,计划实施中心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6000户,积极争取西气东输燃气管道在古浪、天祝增加分输压气站出口,增加天然气用气指标,满足用气负荷的增长需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国家电网武威供电公司、武威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

        12.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扩大垃圾分类范围,2022年凉州城区增加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个,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快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建设,依托凉州区静脉产业园项目,推进凉州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建设民勤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祝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探索推行生活垃圾跨县区、跨区域集中处理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县城98%),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3.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建设,推动县乡村商业联动。到2025年,实现县县有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快递,对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完成商业网点改造,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县域商业网络体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4.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和建筑等各类保护对象的普查,编制重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加快推进《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人大立法项目。开展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浪县大靖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古浪县土门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加快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记忆”馆、武威名人馆等主题场馆布展项目。到2025年,建立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标识完善、保护规划齐全、管理机构健全、保护制度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5.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功能,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学校场馆开放共享。建设武威市西夏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武威市体育场、民勤县文化体育中心等文化体育项目。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农家书屋增加儿童课外读物,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辅导、艺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加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体育社会服务。(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6.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实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新建凉州区第十二幼儿园等18所幼儿园,扩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园位5800个。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60%,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7%。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整合,改善提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实施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和“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改厕所”为民办实事等项目,新建天祝县城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武师附小3号教学楼等项目,新增中小学学位1万个,持续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结构,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普通高中提质计划,促进区域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实施武威一中提升扩建等建设项目,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教学需求。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7.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提升城市和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充分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作用,基本实现60岁以上老年人服务全覆盖。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常态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教育引导群众养成注意个人卫生、看病网上预约、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建设市、县两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推进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预防接种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8.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分级管理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医疗、餐饮、家政、出行等各种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持续推进家政服务、康复理疗、心理咨询、就餐等便捷式“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5%,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60%,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居家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探访帮扶率达到100%,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9.推进社会服务兜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和退役军人服务等投入力度,实施武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天祝县社会福利院等普惠养老项目建设。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保护工作站。依托现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改造老旧殡仪馆。(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教育局、市残联,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绿色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20.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制定村庄规划编制计划,依据人口规模、服务半径和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分年度梯次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应编尽编,优先考虑在乡镇政府所在中心村每年建设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优先编制乡村建设示范村规划。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脉络,注重自然和农业景观搭配互动,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流程和管理,逐步实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范围覆盖新建、改建农房、新建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项目。(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1.加强农村住房改造提升。结合存量生土结构住房(土坯房)实际,继续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因地制宜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2022年实施7度以上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1万户以上,编制《武威市农房建筑设计及风貌管控导则》,确保改造计划科学、资金筹措多元、保障措施得力,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有效衔接,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延伸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黑臭水体整治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改善农村河湖水体环境质量,保持农村不产生黑臭水体。(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3.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优化“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规范行政村(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持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定时清理整治,探索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农村延伸,规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点,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回收。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收集场所,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4.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延伸连通,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新建改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5000公里,到202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100%通硬化路。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到2025年,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供水保障短板。强化农村集中供水净水消毒设备装置配备,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2022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以上。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纳入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厕所粪污收集、转运、贮存、利用体系,杜绝厕所污水直排。保持全市行政村卫生公厕建设管理100%全覆盖。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切实提高农村电网安全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国家电网武威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5.加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行动,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地标”项目,培育“地域”产品,打造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农村地区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传承发展,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创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乡镇、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农文旅康养融合,积极发展创业农业、教育农园、消费体验、农业科普、康养农业。(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推动建设方式绿色转型

        26.加强绿色建筑监管。强化规划管控,坚持工程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原则,在规划方案和设计阶段树立绿色低碳、传承文化、彰显风貌的设计理念,强化规划、设计过程的能耗指标控制。强化设计管控,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太阳能、中深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运用,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多专业协同,提升建筑设计达到高层次的绿色低碳水平。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实施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强化建设监管,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图、施工、检测、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实行全过程监管,城镇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严格执行100%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2022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竣工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探索发展零碳建筑。(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7.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新建公共建筑、各类政府投资民用建筑、新建8万平方米以上(含)的住宅小区、各类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含)的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达到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凉州城区建设不少于2个绿色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其他三县结合实际落实建设任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和高延性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应用,推广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专业协同及设计、生产、采购全过程统筹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结合武威产业基础,以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和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厂房建设为主攻方向,以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为主推形式,推进全社会装配式建筑发展。2022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1%以上。到2025年,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严格施工现场扬尘和噪声管控,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采信应用。(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机关事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8.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使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及时公布推广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通风、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节水、隔声等成熟技术产品,鼓励建筑垃圾、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应用。建立由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先进技术,以产业基地辐射范围区域的成套产品和新技术,加快装配式补链、延链和强链产业化进程。(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9.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逐步建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培育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0.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加快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补充完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相关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积极培育发展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和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设

        31.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合作、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解决城市运行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持续推进“片长+街长+网格员”的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执法力量下沉乡镇、社区。开展市容市貌专项行动,推进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规范城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创建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到2023年底,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与品质得到提升,城市环境秩序得到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2.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和应用,依托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建设,充分发挥天马行市民云APP及智慧武威数字城市一张图作用,利用和整合城市现有数据信息和平台资源,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形成全空间一体化孪生城市三维数字底座。推进开展“CIM+物联网”“CIM+工程建设项目BIM审查”“CIM+城市管理”应用。到2025年,初步建成统一的、依行政区域和管理职责分层分级的CIM基础平台,在部分行业的“CIM+”应用取得明显成效,CIM基础平台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系统兼容协同发展。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搭建市域范围统一的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将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在建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安全、小区管理、公共空间秩序、突发事件处置等城市治理事项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应用,对城市安全风险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3.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借鉴城市体检工作试点的做法和经验,围绕城市体检8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构建“国家基础指标+城市特色指标”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通过城市体检找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纳入城市建设工作计划。整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房屋建筑施工和使用安全等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梳理城市安全风险隐患,深化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应用,对城市安全风险源头管控、过程检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开展城市既有建筑、建筑施工、市政公用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管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覆盖排查城乡自建房,分类集中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从严做好人防专项审批,加强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强化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保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4.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一网通办”。纵深推进工改工作,加大改革成果应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事项,优化完善工程审批系统功能,对接“一套图纸”“信用信息”等管理模块,升级跨层级审批、中介监管模块,完善评价评估模块,加大网络数据共享力度,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持续做好项目审批领域“放管服”工作。完成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持续做好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35.倡导低碳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采用新能源、清洁燃料公交车辆。落实城市交通各环节噪声技术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按照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6.倡导绿色节能生活。通过新闻媒体、展览展示、技术推广等方式,向全社会普及绿色低碳和建筑节能知识,展示绿色建筑效益,倡导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材料,引导绿色装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7.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引领、正面引导,全面客观报道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措施及其成效,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8.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为抓手和载体,探索适宜城乡社区治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建立市级牵头抓总、县区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县区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工作机制。市、县区建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武威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县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市、县区两级领导机构要加强上下联动,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切实抓好任务落实。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报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加强督查检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会同住建、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对县区和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区和部门,实行“挂牌督办”、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四)强化宣传培训。市、县区党校(行政学院)会同有关部门增加相关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知识和相关技术,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100
版权保护声明:炉具网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联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