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网讯:近日,在2021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有机固废资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装备展筹办期间,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利用的各类途径将为全社会碳减排超过9亿吨。
根据预测,我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约在110亿吨左右。我国承诺在30年时间内从碳达峰过渡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面临相关产业投资扩大、技术革新等机遇,而且迎来了传统化石能源体系受到冲击、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哪些作用,这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首先是为了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置问题;其次才是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是典型的生态能源,其环境、民生、三农和零碳价值远大于其能源价值。为充分发挥生物质能减污降碳、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能源安全等综合效益,未来产业将需长期发展,走一条“农业-环境-能源-农业”闭合循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蓝皮书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物质资源产生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总资源量年增长率预计维持在1.1%以上。预计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37.95亿吨,到206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53.46亿吨。在碳达峰背景下,生物质能利用主要在供电、供热等领域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2021年至2030年,生物质清洁供热和生物天然气能在县域将有效替代燃煤使用,在县域及村镇构建分布式能源站,将彻底改变农村用能结构。生物质清洁供热和生物天然气的应用在处理各类废弃物的同时,产生清洁能源,为居民供暖供气,助力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全社会碳减排超过9亿吨。
蓝皮书建议,应完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出台“十四五”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生物质能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定位,推动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分工负 责、协同推进生物质能发展的工作机制,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生物质能利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宝荣受邀出席会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旭东、德国沼气、废弃物管理与能源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Frank Scholwin、德国沼气高级专家Friedrich Brandes参加线上会议。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能源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电力报、上海证券报等行业主流媒体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原标题:蓝皮书:到2030 年生物质能利用碳减排将超过9亿吨
扫码申请加入
农村清洁取暖赋能交流群